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交通运输应知应会手册
我国疫情防控的总策略、总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
我国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是什么?
答: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
疫情防控“五早”是什么?
答: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如何坚持做到科学精准防控?
答: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源头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公民防疫“12 个基本行为准则”是什么?
答:一是勤洗手,二是科学佩戴口罩,三是注意咳嗽礼仪,四是少聚集,五是文明用餐,六是遵守1米线,七是常通风,八是做好清洁消毒,九是保持厕所卫生,十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十一是核酸检测,十二是疫苗接种。
对风险职业人群核酸监测的频次如何要求?
答:(1)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
(2)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
重点机构和场所辖区如何开展疫情监测?
答:重点机构和场所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或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进口物品及场所环境监测的要求是什么?
答: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等场所环境适当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对口岸中来自高风险国家和低温运输环境的进口货物及其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和货物存放场所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冬季低温条件下可增加检测频次和抽样数量。重点对进口冷链食品或进口货物的内外包装表面,以及运输工具、冰箱、冷库、仓库、货舱、车厢、集装箱等接触频次较多部位进行采样。
哪些方法可以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答:紫外线、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疫情发生后,指挥系统如何运作?
答: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取应对处置措施。
针对密切接触者,应采用怎样的管控措施?
答:密切接触者采取“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以下简称“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针对密接的密接,应采取什么管控措施?
答:密接的密接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在第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前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于第7天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前两次核酸检测有阳性结果,将密接的密接调整为密切接触者,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答: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
对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答: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可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
对有低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是什么?
答:3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
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防控措施及解除标准?
答:(1)划定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
(2)采取封控措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3)核酸检测要求:在实施封控后前3天连续开展3次检测,第1天和第3天完成两次全员核酸检测,第2天开展一次抗原检测,后续检测频次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解除管控前 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4)解除标准: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
中风险区的划定标准、防控措施及解除标准?
答:(1)划定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风险区,风险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
(2)采取管控措施:足不出区、错峰取物。
(3)核酸检测要求:在实施管控后前3天连续开展3次检测,第1天和第3天完成两次全员核酸检测,第2天开展一次抗原检测, 后续检测频次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4)解除标准: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
低风险区的划定标准与防控措施?
答:(1)划定标准: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
(2)采取防范措施: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离开所在城市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人员转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答: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发现后尽可能使用负压救护车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进行治疗或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安排专用车辆在8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转运过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保持间隔,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
对接触入境阳性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从业人员如何管理?
答:对接触阳性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从业人员进行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其中接触频次较高的从业人员采取7天居家健康监测,在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与入境人员、进口冷链等货物及环境直接接触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在脱离工作岗位后如何进行管理?
答:脱离工作岗位后,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常态化疫情下,如何控制重点场所人员密集情况?
答:严格根据所在地区疫情风险等级和场所实际情况控制人流密度,在等待区域设置“1 米线”,实时提醒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常态化疫情下,重点场所、机构如何进行有效通风换气?
答:加强办公室、食堂和卫生间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时,尽量选择自然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时,其卫生质量、运行管理、卫生学评价和清洗消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重点场所、机构的工作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要求?
答:推进无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工作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于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加强免疫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要求?
答: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出现本土疫情后,重点场所、机构的工作人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严格做好固定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健康监测,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如有出现可疑症状,须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岗。严格对进入场所的工作人员和顾客的体温、场所码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查验,无异常者方可进入。
出现本土疫情后,重点场所应如何控制人流密度?
答:严格控制进入场所人员数量,可按照正常客流量50%的标准控制人流密度。办公场所应安排工作人员隔位、分散就座,有条件的应采取居家办公、分散办公等措施。
出现本土疫情后,重点人群应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答:(1)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须及时就医,不带病上班、上课。
(2)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规范佩戴口罩,避免参加聚会、聚餐、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
(3)抵抗力较差、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减少外出,不去人员密集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场所。
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场所指什么?
答:指人员密集、空间密闭,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如车站、口岸、机场、码头、公共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和地铁)、物流园区、核酸检测点,农贸(集贸)市场、宾馆、商场超市、健身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棋牌室、封闭游船、剧本杀、月子中心,商品展销与售后服务场所、会议中心、宗教活动场所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机构是指什么?
答: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或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机构,包括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养老院、护理院、监管场所、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培训机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工地等。